厲害了,我國的水稻!跟菜湯一樣咸的“不毛之地”上,神奇地種植出了水稻!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污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
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海水稻:讓我國數億畝鹽堿地有望變成未來糧倉
金秋9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所謂海水稻,學界稱之為耐鹽堿水稻,體現的是這一水稻群體的耐鹽堿力。
9月28日下午,來自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單位的30多名從事海水稻、鹽堿地改良等研究人員,分組前往青島的白坭地和即墨金口,實地進行測產。
測產結果顯示,第一批海水稻開割,試種海水稻畝產最高達620.95公斤。測產的稻田灌溉用水鹽度已經達到了6‰,相當于吃剩的菜湯的咸度。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堿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中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海水稻一旦推廣,意味著數億畝鹽堿地有望成糧倉。據測算,中國鹽堿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堿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袁隆平在此前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演講時表示,將在3-5年內選育出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為了使海水雜交稻能夠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樂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對于有人擔心大規模推廣“海水稻”會不會占用灘涂濕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解釋,我國的沿海灘涂有3500萬畝,但我們的目標聚焦在內陸鹽堿地,沿海灘涂會根據國家灘涂濕地保護有關要求進行開發。
有人認為,顧名思義,“海水稻”是不是在海水里種植用海水灌溉?張國棟解釋,海水灌溉只是其中一個努力的方向,“海水的平均鹽度在3.5%左右,如果在鹽堿地里直接用海水澆灌,這違背了我們改良鹽堿地的初衷”。
低鎘水稻:平均含鎘量下降了90%以上 解決糧食安全
“海水稻”測產成功后的第二天,袁隆平又宣布獲得了一項重大突破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
9月29日,由中國農科院、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袁隆平院士領銜、湖南省農科院“鎘低積累農作物品種篩選與選育”項目支持下的“低鎘水稻技術體系”進行了現場考察和鑒定。結果顯示,通過該技術培育的水稻平均含鎘量下降了90%以上。
袁隆平為何盯上了水稻中的“鎘”?原來,水稻自身擁有的某些獨特基因,使水稻米粒吸收土壤中某些金屬離子的能力較強。
鎘在人體富集可引起慢性中毒。鎘被人體吸收后,在體內形成鎘硫蛋白,選擇性地蓄積肝、腎。其中,腎臟可吸收進入體內近1/3的鎘,是鎘中毒的“靶器官”。由于鎘損傷腎小管,病者出現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特別具使骨骼的代謝受阻,造成骨質疏松、萎縮、變形等一系列癥狀。
說到大米的重金屬鎘污染,不得不說1931年震驚世界的日本富山縣“痛痛病”鎘米事件。1931年起,日本富山縣發現了一種怪病,患者大多是婦女,病癥表現為腰、手、腳等關節疼痛。病癥持續幾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會發生神經痛、骨痛現象,行動困難,甚至呼吸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這種病由此得名為“骨癌病”或“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日本醫學界從事綜合臨床、病理、流行病學、動物實驗和分析化學的人員經過長期研究后發現,“骨痛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的神岡礦山廢水引起的鎘(Cd)中毒,用這種含鎘的水澆灌農田,生產出來的稻米成為“鎘米”。“鎘米”和“鎘水”把這里的人們帶進了“痛痛病”的陰霾中。
超級雜交水稻:增產20% 可多養活7000萬人
“21世紀誰養活中國人?”1994年的夏天,一位外國學者的質疑在國際上引發各種討論。
如今,回頭再看這個問題時,答案已顯而易見。雜交水稻在其中功不可沒。
自上世紀60年代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團隊不斷科研攻關,從大面積推廣“三系”雜交稻到育出“超級稻”,為解決中國人糧食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近年來,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約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7%以上;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袁隆平表示,到2000年,已育成幾個超級雜交稻先鋒組合,其產量達到了中國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計劃第一期指標。2015年有5個示范片畝產達1000公斤,特別是云南個舊示范片突破每公頃16噸的產量目標。廣東、廣西等11個省市也創造了水稻高產歷史新紀錄。
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其中印尼、印度、菲律賓、越南等國都已進行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
“雜交水稻在新世紀對保證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將發揮重大作用。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種植雜交水稻,每年可多養活4至5億人口。”袁隆平表示,為此,他和他的團隊將繼續為雜交水稻的發展,以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作為中國首創的農業高科技育種技術,我國雜交水稻正在悄然改變著世界。
【延伸閱讀】“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數字最有說服力。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糧食人均占有量達到90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產量連續3年超過1.2萬億斤,并屢創新高。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不到2500億斤,其中大豆進口約1600億斤,三大谷物只有不到900億斤。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確保自身的糧食安全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的糧食庫存充裕,市場供應充足,這不但有效穩定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